首页 >> 花梢树

河北农大首届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调查胀饱草魏氏金茅广西藤黄鸭绿乌头海岛苎麻Kf

志和农业网 2023-05-06 02:48:26

河北农大首届“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调查

河北农大首届“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调查

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7月1日向农村输送第一 批201名定向毕业生。近4个月过去了,近日采访上百名毕业生了解到,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有的无所事事、内心彷徨,有的不得不外出打工。

按当初设想,这批学生不掏学费脱产学习两年,依协议回当地农村,成为农村后备干部或科技示范户。这一办学经验去年被教育部向全国推广。然而首届毕业生面临的尴尬引发议论:“定向人才”为何难定向?

农村人才贫乏,定向培养却“水土不服”

早在2000年,河北农大就提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其目的是利用学校的学科、技术等优势,为广大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

按照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招生重点面向两类人群:一是年龄在28岁以下,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二是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放宽到35岁以下。所有考生须逐级经当地村、镇、县考核,一村最多可以推荐3人,由学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纳入全日制高职教育大专招生计划,两年共计1万元学费分别由当地政府和学校各负担8000元和2000元。学生不转户口,并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毕业后须回当地工作3至5年,否则退还学费。

2003年9月,河北农大迎来首届201名农民大学生,分别就读园艺、城镇建设、动物养殖等7个专业。学校专门成立农村发展学院,根据生源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需求设置相应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定向培养的人才将为农村“解渴”。随后继续扩大招生规模,2004年和2005年分别招收304人和1300人。

首届毕业生回农村发展准备得如何?河北农大农村发展学院曾在学生毕业前的调查摸底显示,201名学生中,村干部和致富户不足10%,这部分毕业生基本从事“老本行”,另有20%多的人可通过家长关系或个人能力在当地或外地找工作,至少60%的毕业生当时存在“城市工作不许找,回村没活儿干”的困惑。

回到农村的毕业生经过近4个月的磨炼,是否在农村找到合适的位置?

磁县东王女村的庞晓芳学城镇建设专业,回村后一直在家里闲着,等待安置。她说,两年前听见村里大喇叭广播鼓励报考,还以为回来能安排个事儿,学了两年,生活费花了1万多元,现在啥都干不了。前几天组织他们入学的县农业局开会重申5年内不许离开本县到外地就业,并鼓励他们开农资门市,说可以给点优惠政策。但开这样一个门市需要几万元,县里又不管贷款,县里13个毕业生大部分都在等待、观望。

电子琴

与一味依赖县里安置的庞晓芳不同的是,来自怀来县罗庄村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封立刚回村找不到活儿,便开始了他曲折的北京打工生活。他告诉,毕业前怀着雄心壮志琢磨回村改变面貌,但村里一穷二白,实在无能为力。

近日一共随机电阻炉采访了100余人,有70多个尚没有按照协议在当地找到跟专业有关的活儿干,其中50多人已到外地打工。

“年少派”回村创业难,有职业背景者进入状态快

是什么让众多“量身定做”的人才如此茫然?查看学生花名册发现,90%的学生入学时年龄在17岁至20岁之间,一般为应届高中毕业或毕业一两年的待业青年,毫无职业背景。

一些毕业生说,经过两年在城市的求学经历,多多少少有些“城市化”,自己还年轻,在村里也没有成家,很多人原本就没想回村。加上当地政府部门对他们疏于管理,即便有的毕业生暂时回村,如长时间找不到固定的活儿干,也不会一直待下去。所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一些入学前原本就是“乡土人才”的人带着问题上大学,回村后很快进入状态。

城镇建设专业的赵振宾,今年37岁,上学前担任安新县王岳村党支部书记,这次学习负有公派任务。他告诉,当前农村建设缺少规划,农民建房既不经济、实用又浪费土地,自己是带着问题上学的,当时一边学习还要一边抽空回村处理村务。毕业后自然还干自己的“老本行”,现在来看,所学专业知识对开展工作很有帮助,在当前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他邀请河北农大的教授帮助他为本村搞规划、美化,周围的村都来取经。

来自馆陶县农村的姚善乐上学前就办起了养殖场,因没有技术,收入受影响。他说,上学期间认真学习养殖技术,心里有了底,牲畜生病他再也不发慌了,碳钢法兰最近他扩大了养殖规模。

据了解,类似赵振宾、姚善乐这样的“能人型”毕业生比例不足10%。负责向河北农大输送了103名学生的邯郸市农业局科教处副处长秦玉祥说,也想按照当初设想,多输送一些村干部、科技致富能手之类的人,毕业后能立即派上用场。但一方面,学校按考生成绩择优录取,这些有职业背景的人往往年龄大、文化基础差,在入学考试中难免被高中刚毕业的年轻人挤下来该材料可在包括太阳光在内的各种光源照耀下驱动飞行;另一方面,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没有精力脱产学习2年,报名者很少。

扶持政策呼之难出,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反思

对于这批毕业生回村就业问题,学校和学生所在地政府部门都表示出无奈。

河北农大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张春雨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一项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智力支援的系统工程,学校承担了“产品”的生产阶段任务,但“售后服务”更重要。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这项工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河北农大一些教师认为,这项工作还没有切实引起各地党委、政府领导层足够重视。他们建议,地方应该用政策调动毕业生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比如让对金属材料疲劳性能的测定毕业生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给予小额低息短期贷款,由各地组织部门进行业绩考核、跟踪管理等。对于其中表现较好、业绩突出的在服务期满后给予报考公务员的资格,提拔到乡镇领导的岗位或从事科技推广工作。

“当前众多统招大学毕业生尚难就业,政府难以为这些农民大学生‘开小灶’。”怀来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姜海奎等基层干部认为,培养农村人才关键是留得住、用得上,急需“人才成品”而不是“半成品”,否则基层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和资金重新塑造。

如何让更多有职业背景的人进入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中来?广平县难庄村养鸡大户刘可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工程”第一届招生时和阿里的数据能力,他也动过心,但当时养鸡行情正好,他舍不得丢下自燃煤锅炉己这摊事,只能放弃。如果一边上学一边干事就好了,他准保报名。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搞脱产学历教育的培养方式引发争论。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与培养知识型“童子军”相比,让一些有职业背景的农村人才接受在岗再教育更符合农村实际,有利于培养“人才成品”。去年,教育部在全国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经验,有的地方照搬河北农大经验搞脱产学历教育,而更多的地方则利用中央电大、各省电大的设备、师资搞半脱产学历教育,吸引了大批有经验的科技示范户,这既解决了脱产学习带来的家庭负担问题,也避免了日后的就业难题。而河北农大校方的意见则是,搞半脱产学历教育好是好,就是学习不系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难道农村人才培养真到了两难境地?这确实需要教育专家好好研究。

(来源:新华 作者:张涛 )

高压隔膜板框压滤机
最新型小型洗煤机
压滤机程序
二手隔膜压滤机
友情链接